本人林平于1985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今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由于本人一直受睡眠的困扰,开始的那几年,跑遍了省市的各大医院,却最终苦寻无果,一直得不了根治,正所谓久病成医,于是打算自身潜心医学,想要自己取得良方。
久病成医学中医
刚开始那几年屡屡碰壁,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良方,大医院的药师也好,院士也好也只是给我开一些类似于安眠药之类的药物,他们的建议是关于慢性疾病,已经牵扯到神经方面的,是无法通过西药等药物制品根治的,况且这些药品大多是含有激素性的药物,长期服务会导致神经衰弱,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所以我果断放弃了这个方法,改投中医理论。
也是一个特别偶然的下午,我在电视机前百无聊赖的看着我喜欢的新闻栏目,中间穿插了对中国医学院士张伯礼的一段采访,视频介绍到他早年在渤海的一个渔村边工作,那时候的医疗条件还是比较差的,有个小伙子得了急性肠梗阻,必须要尽快赶到40公里以外的医院进行手术救治,但是大雪封山,路没有办法走,这种病稍慢一些可能会丧命,正在他焦头烂额之时,一个老中医过来给小伙子煮了大承气汤,把小伙子扶到病床服下了,过了一会呢,小伙子说想要大便,这是好现象呀,肠子通了,气就顺了,命也就自然而然的保住了。当时作为西医代表人物的他就感慨道中医的博大精深,这个采访也同时让我受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我想致力于中医学说的恒心。
说去做一件事情,光是想是没有用的,要去行动,我开始四处拜访,大到公里医院的中医师,小到一些门诊的中医大夫,结果并不能如我所愿,我开始认识到,
大多数中医虽然他们所学的东西很广很全面,但是基本都是和课本知识挂钩的,这种的太偏向于理论化,并不能给我带来一些实打实的收获。
跋山涉水拜名师
于是我打算收拾行囊,打算走出去看看,人不能只在自己认知以内的范围内去发展,这样就算有再好的指导,再好的点子也是做不出什么大事情的。
听朋友讲起之前他在湖北蕲春县的一个小县城出差的时候,因为不是本地人适应不了哪里的湿热气候,加上本身就有腰椎不好的老毛病,而且那边的山路崎岖通往市区的路不好走,一再耽搁最后疼的连床都下不了,好心的村民把村里有名的老中医请过来,给他熬制了一副草药,不出半个周,大大好转了起来。
听了他的讲述,我即刻动身去了朋友口中的那个小村落。想去拜访那位老中医,湖北蕲春县,是药圣与医圣并举的李时珍的家乡,哪里的中医文化历史悠久,我想,我一定会在哪里有所收获的。
初到哪里,因为地域的不熟悉我先把家安置在了蕲春县的一个小酒店了,经过多方打听以及朋友的帮忙我才知道了老中医的住所,在这里称就尊称他为蒋老吧。
初次拜访蒋老的时,我的内心是**忐忑的,我带着购买的礼品走进蒋老的小房子时,一进门我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草药的味道,蒋老从房间出来迎我。如果要我说出对于蒋老的**印象是什么,那就是一位行走着的药铺,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家,一位德高望重的医者。
蒋老把我带到了他家的客厅,他去厨房烧一壶水要泡茶给我喝,我开心的应允。于是,一罐茶,一壶热水,便开始了我们的交流。
可能是缘分的起始,交流之初我就和蒋老有着说不完的话一样,我和他一一道来这几年失眠带给我的痛苦,辗转多地依然没有寻得良方,我跟他阐述了我想自己
做一款有助于睡眠的产品的想法,希望他能给我一些建议。
蒋老说睡眠的目的在于调整阴阳平衡,储备生命能量,是养生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睡眠不好,人的阴阳失调,必然造成精气亏损,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彼时我初通药理,对于阴阳学说更是了解不深,也参不透蒋老跟我讲的,他许是参透了我半知半解的表情,又更细致的解释道,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说的通俗一点讲就是,一个人在生活中总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不管是对于工作上的,学习上的,甚至是伴侣之间总是会有隔阂以及矛盾,人会变得焦虑易怒,急火攻心,阳气过盛,阴阳失调,阳气到了晚上还停留在脑子里,制造兴奋,没有睡意,人怎么可能会不失眠,怎么可能会睡得好觉?
蒋老随之又说到,要想睡眠好,除去调节阴阳这根本性方法,你还要做其他的辅助工作。
首先,你需要睡一个子午觉,什么是子午觉呢,就是晚上子时的时候你需要熟睡,白天(午时)要稍微休息一段时间。
其次,人睡觉之时,五脏仍在不停地工作,特别是心脏最为辛苦,需要有意识地“犒劳”一下它。睡前吃一点养心阴的食物,可帮助精神内守,安神助眠。
再者,需要睡前调整一下呼吸所谓“静则生阴,阴盛则寐”,缓慢均匀的呼吸对进入睡眠很有帮助。
最后就是睡前用温水泡泡脚,再辅以足部按摩,比如涌泉穴(第二、三脚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对于促进睡眠效果非常好。
听了蒋老的建议和想法,心理有了自己的一个大体的规划,也打心里敬佩这位老
中医,感觉这趟真的没有白来,蒋老去厨房换热水时,我突然望向客厅中央的那块牌匾“医者仁心”,这四个板正的大字孔武有力的张贴在蒋老客厅最显眼的地方,似乎也是在赞扬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医生。
最后,蒋老又给了我其他名医的联系方式,告诉我,要想自己做产品,光弄懂其中的哲理是完全不够的,你需要去学习配方,学习配比,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就好像是盖房子搭盖框架一样,需要一步一步来。
苦心磨炼制产品
回到自己的住所后,把今天蒋老教给我的东西做好笔记,我又开始马不停蹄的奔向别的地方去寻访名医,小山村的山路很不好走,但是每次拜访都让我收获很多的,拜访途中我也慢慢意识到一个真理,对于中医来说,其实大部分的高手都是不显山不漏水,扎根于民间的小山村的。
对于中医这种事情,我们不能用简单直白的思维去考虑,自以为的认为省里的,市里的,公里的,三甲的就是好中医,对他们跻身于这么好的医院里面就职,肯定是有他们的过人之处在的,他们或许有着强大的课本知识武装自己的,他们或许对配药配比有着更深层次更多的见解,但是就像张伯礼弃西医学中医这个事迹来说明,中医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一门学问,早到华佗的割股疗伤,后到李时珍张仲景的《本草纲目》和《伤寒杂病论》,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反映了对于中医而言,实践永远大于理论。高手在民间这句话是没有错误的。
刚开始自己研究发明的时候我也是屡屡碰壁,想做一款产品不是一天两天就完事的,你需要去了解你要准备的药材,其后你要去学习这个每种药材习性,需要考虑不同的药材会不会食物相克损失其本身的营养,需要考虑应该以哪种食材为君药,哪几种食材为臣药,哪几种药材为使药,这些看起来每一个细小的板块都是
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研发过程是很漫长很枯燥的,有很多次甚至于想放弃,但是想想之前做出的努力还是咬咬牙坚持了下来,但是成果还是寥寥无几,我似乎是遇到了研发过程中的瓶颈期,进不得,退又不得。
为了更精进药理配方,我专门申请了一个医学专科学校旁听学习的机会,那时候我已到中年,在宽敞明亮的大学教室里面和一群正值青年的孩子们一块上课,心理说不出的一种感觉,或许是兴奋,或许是激动,或许是感叹自己人到中年依旧和孩子们一样年轻活力,内心便油然生起了一股子激情,我想,我要把这件事做成,我一定会的。
也是非常偶然的一天,医学学校的老师跟我们讲到了他早年失眠的时候常饮酸枣仁加之枸杞泡水助眠,随之又详细的讲道,这两种食材对于养神助眠有奇效。回到家后我立即去市场购买了这两种食材,再加之之前自己研制的配方,研磨成粉,提取发酵液随后封如罐中。等到发酵时间时间一到,我就开始自身试药,大约有一个周左右,我就能感觉出来我的睡眠问题好像真的无形当中改善了起来,之前晚上总是忧心忡忡睡不好觉,但是很神奇的是我饮用这个产品的后,晚上睡得好像是踏实了很多,我也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我心理作用,于是也让家人朋友帮忙,同时我再也继续改进自己的产品功效。
当我还在为我一点点小成就沾沾自喜时,周围人的反馈猝不及防的给了我一个大大拳头,大多数人的反馈都是没有多少效果的。我开始意识到产品配方是单一的,但是适应人群确实多而复杂的,这说明我还是需要再次创新,增强产品的延展性,拓宽他的适用人群,加入更多新的配方药理,为我的研发之路再填一把火。
终于,经过我不断地创新,改进,实验,反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为了这个产
品,我投入的不仅仅是人力物力财力,近乎上千次实验,上千次反馈,上千次的更换配方配比,每一次的失败,都让我更加期待成功那天的到来。
霞光放进彩云来
成功的这一年,终于来了。2022年,经过最后一次反馈实验我终于算是研制成功了,敲定了最终的配方配比和提取发酵温度等一系列事情。从2007年开始钻研中医开始,到后面的拜师,学艺,进修,研制。我整整花了16年的时间,这是我为了这款产品所付出的时间,我有时候会感叹时间过得很快很快,快的我的中年时期也随着研究这款产品慢慢过去了,回忆往昔的种种,可谓是历历在目。 小到每一个迎着朝露去往实验室的早晨,我会因为见到了美丽的朝霞而欣喜若狂,大到每一个披着夕阳下班的傍晚,我会因为我又是最晚下班的人而倍感张扬,我会很开心,因为我又努力了一天,离着成功也就又近了一天。
在追求人生目标时,我自己感觉我经常能创造一些令我感动的日子,就像当时正值中年的我和一群大学生在同一个课堂上课的格格不入,再往前推我跋山涉水的只为寻求一位民间老中医的指点,这些可以称之为磨难吗?但我更倾向于将这些经历称之为幸福,那是我在一步一步的用学到的知识武装我自己,也是因为这些,我才终于研制成功。
当我们历经千难万难,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时,我们奋斗的历程就会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那段艰苦奋斗的日子,每每不经意间的回忆,都能让我对未来充满勇气和信心。